街机上的《天蚕变》,为什么是一个“美女划线”游戏?

  • 游戏研究社
  • 2022年3月04日11时

说到“天蚕变”类游戏,不知道大家想到的是什么?

对于街机厅里的“老司机”们来说,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这两个词——“划线”和“美女”。玩家通过在屏幕上“划线”,一点一点地揭开屏幕上的面纱,在手心出汗和心跳加速的同时,享受着“抽丝剥茧”的乐趣。

只是,你有没有想过,这个游戏究竟是谁做的?为什么被取名为“天蚕变”?而这个游戏最初的玩法又是什么样的?在这期视频里,我们会找到答案。



以下是视频的文字版。

“金子”的诱惑

街机上的“天蚕变”的开发商是一家名叫Kaneko的日本公司。Kaneko这个名字对于一些街机玩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——好像在哪里见过,但又没什么概念。

没什么概念其实很正常,因为Kaneko既不是什么像世嘉、卡普空那样重量级的街机大厂,也不是IREM这种在街机行业留下过知名作品的中小厂商;但要说在哪里见过的话,那是因为他们出品的游戏相信你一定玩过其中一部,也算是小有名气。

Kaneko的全名是“金子制作所”,于1980年成立。它在创立之初并不从事游戏行业,而主营电子机器与医疗设备相关的业务,到了1982年才开始进入游戏业界。

然而,翻开Kaneko的制作履历,你会发现这家公司早年的作品其实是在为太东、南梦宫一类的大厂代工制作游戏,1990年才开始制作自己的游戏。除了游戏,他们自己也研制街机基板,《祖玛》的“祖师爷”《旋转泡泡》就是在Kaneko的Super Nova System的街机基板上开发的,可见Kaneko还是有两把刷子的。

当然啦,在当时的街机行业一些规模不大的街机厂商要么是给大厂代工,要么做一些“好康”的游戏以吸引玩家,而做正经的游戏除非能够有幸一炮而红成为爆款,否则基本没什么出路。而Kaneko就是先给大厂做代工,然后制作了一些街机“黄油”在市场上立足脚尖。

于是,Kaneko就在1990年开发了日后被一些“老司机”所津津乐道的街机游戏——《Gals Panic》。

游戏的玩法很简单,就是操控一个游标将画面进行划分,将剪影一点点圈上,变成可见的图案。玩家要一边躲避阻挡我们划线的敌人,一边尽可能多得把屏幕中的画面给圈出来,当可见度达到80%的时候,就可以过关了。

而这些被圈出来的图案,当然就是吸引人眼球的美女了。初代共有6位模特,每个3轮,每完成一轮模特的衣服就会越来越少,完成三轮就会……你懂的。从四代开始,游戏中的人物不再采用写实照片的画风,而是改为漫画风格的美少女形象。

在街机平台上火了之后,《Gals Panic》也在土星和PS等平台推出过家用机版,在划线的玩法和美女的包装之下,算是把这种独特的游戏类型真正地发扬光大了。不过追根溯源,制作了Gals Panic的Kaneko,其实并不是“天蚕变”类游戏玩法的开创者。

赛博朋克划线游戏

开创“天蚕变”这一玩法的游戏是太东公司(TAITO)在1981年开发的街机游戏《QIX》(クイックス,读音类似于“kicks”),设计者是太东美国分部的一对名叫兰迪·菲菲尔(Randy Pfeiffer)和珊迪·菲菲尔(Sandy Pfeiffer)的夫妇。

《QIX》的玩法很简单,玩家操作一个游标(游戏中称为“Marker”)在空白区域移动划线(划出的线被称为“Stix”)。当游标划出的线条与边缘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后,那么这块地方就被填充。当填充率达到75%以上,即可过关。

游标可以快速移动,也可以慢速移动,两种速度绘制出的封闭图形所填充的颜色并不相同——快速绘制的图形则是以蓝色填充,而慢速绘制的图形以橙红色填充,且得分是快速绘制的两倍。需要注意的是,绘制过程中线条不可交叉,否则会损失一条命。

不过,在划线的时候还要注意躲避敌人。在空白区域的敌人被称为“Qix”,而在边缘处的则被称为“Sprax”(读音同“Sparks”),后者是每隔一段时间出现。一旦敌人与游标或者刚刚划出的线发生接触,那么就会损失一条命。另外,如果在划线中途停留的话,那么线条的一头将会被点燃,当烧到游标的时候,也会损失一条命。

《QIX》在发布后,收获了大量的好评,随后又被移植到GameBoy掌机、NES主机以及当时的各种家用电脑,还推出了多部续作。最近的一部是2009年在Xbox 360上以数字下载游戏推出的《QIX++》,后来移植到了PSP上。

《QIX》在国内有多个译名,除了“天蚕变”之外还有什么“离子划线”、 “离子射线”、“电脑病毒防卫战”……看到这些一个比一个科幻的译名,可能会些观众就会觉得奇怪了:一个画面简单且没什么故事情节的游戏,怎么会有这么科幻的译名?哎,您还别说,《QIX》还就真是一个科幻游戏!

尽管在街机版的游戏以及相关的宣传物料中并没有提及其背景设定,但在一些家用移植的版本中太东为其加入了相关的故事背景。

例如在NES版的包装盒上有一段宣传语——“意识是你唯一的武器”。在包装盒背面,“Qix”被描述为神经系统防御的破坏者;而在一些家用电脑的移植版本中,“Qix”则是被设定为一种电脑病毒,存在于电脑内部空间的某个阴暗角落。

当然,在后来的重制版《QIX++》中,游戏甚至还有一个较为赛博朋克味道的背景故事,说的是:在不久的未来,计算机和网络早已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,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诸如电脑病毒、黑客袭击之类的网络犯罪的频发。尽管在严打之下网络犯罪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,然而正当“电脑病毒”这一词汇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时候,一种极具威胁性的新式电脑病毒“QIX”却突然半路杀出……无论是哪一种设定,击败“Qix”的唯一方法就是缩小其活动空间,并将其捕获。

不过,由于Kaneko制作的“天蚕变”更加知名,使得其原型游戏在国内并不为人所知,甚至在玩到太东原作的时候都可能会将其称作是“天蚕变”。

与港剧撞名的台湾山寨游戏

可能有一些港剧迷们应该会有这样一个疑问:一个划线切割类的游戏,怎么就被冠上了一部与之无关的港剧的名字?

《天蚕变》的名字最早是源于1979年亚视播出的同名港剧,一经播出就在港台地区大火,其剧本甚至还被逆向改编为同名武侠小说,并被翻拍为电影。影视和小说中,“天蚕变”的名字取自主角所修炼的“天蚕神功”,根据剧情设定,该武功的修炼需要经过九死一生,就如同破茧而出般的蜕变重生。

而在1989年,“天蚕变”的名字就莫名变成了台湾地区《Gals Panic》系列的“官方”译名。

说到这个译名问题,台湾地区确实是有一套不按套路出牌的特殊起名方法,例如《最终幻想》被译为《太空战士》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则变成了《刺激1995》,还有什么无敌铁牛之类的,这里就不细说了。

说回《Gals Panic》,它被叫做《天蚕变》,似乎也有点道理。你看,在游戏过程中抽丝剥茧,刺激着玩家的好奇心,取这个名字既蹭了同名港剧的热度,也算是点明了游戏主题。不过,真正将这一名字发扬光大的应该是1993年由台湾中潜科技(Subsino)制作的一款运行于DOS系统的游戏《天蚕变》。也让这款美女划线游戏走进了大陆玩家的客厅里。

《天蚕变》这个游戏本身就是Kaneko的街机游戏《Gals Panic》的山寨版,不但玩法基本照搬,连UI都是仿照着这个游戏来制作的,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山寨游戏”了。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“天蚕变”这个词在一些游戏玩家眼中,就成为了划线切割类游戏的代名词。

当年太东美国分社在制作《QIX》之后,并没有想到这个游戏会出现那么多的模仿者,也没有想到会有人把它和“福利”画面联系到一起,更没想到在华语圈这个游戏会与一个不相干的港剧挂钩。

而当年那些玩过天蚕变的人,如今大多已经步入中年。但一想到那款游戏,除了养眼的美女之外,更让他们感到怀念的,我想应该是那个情窦初开,看到美女就面红耳赤的自己吧。


想和游研社的有趣伙伴一起共事吗?

我社招聘正在持续进行中

短视频、海外媒体运营、文字编辑虚位以待


文章转发自游戏研究社,版权归其所有。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。